三夏農忙之際,為了切實推進小麥機收提質減損工作,力爭顆粒歸倉。5月16日,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農機化服務中心開展小麥機收減損田間質量實測調查。在徐橋鎮(zhèn)橋東村強農農機合作社選取了0.57畝的樣田,采用履帶自走全喂入式谷物聯(lián)合收割機,選取揚麥49號試驗品種,測定了損失率、含雜率、破損率、含水率及留茬高度。經實測調查該地塊小麥損失率小于1.2%范圍。
就如何將小麥機收損失率降低,縣農機推廣站的技術人員指出,一是收割前全面檢查與保養(yǎng)機具,保持機具良好工作狀態(tài),提高作業(yè)質量和效率。二是確定適宜收割期,合理安排收割時間和順序,小麥在蠟熟末期植株變黃,籽粒黃色稍硬,含水率在13.5%,此時產量高、品質好。三是機收作業(yè)質量把握,選擇合適的作業(yè)路線、作業(yè)的速度、合適的留茬高度、作業(yè)的幅寬、調整撥禾輪速度和位置以及調整脫粒、清選等對減損都會有很大影響。
機手劉小保興高采烈的說:“今年小麥個個穗大、穗子飽滿、穗粒子多,一定又是個豐收年。”